新冠疫情持续肆虐,人类共同体如何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各种危机?文学人类学该如何作出回应?2022年1月16日,受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分会委托,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文学人类学中心组织西安十多所高校学者,召开了“禳灾与抗疫:文学人类学在行动”学术沙龙,并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其中,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韩伟担任主持工作,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苏永前、赵周宽、崔若男及硕士研究生马俊豪、本科生周莹参与发言并讨论。
赵周宽老师及苏永前老师分别以《隔离与连接——西安抗疫行动中的治疗民族志书写》《犹太大屠杀的神话溯源——布鲁斯·林肯及其〈神话理论〉》为题进行交流。赵周宽老师以抗击新冠疫情中的“隔离”为关键词,通过隔离与连接的辩证共存关系,对现代性的深层逻辑做出揭示。正是由于隔离与连接的紧张关系,现代性社会充满对立和矛盾,也包含着生命力和拓展性。未来文学人类学发展的新方向应该是:从文化表述的修辞研究走向逻辑研究;从描述、考古到人文评价;从表征系统到话语行动;从文史传统到观念拓新。苏永前老师梳理了美国宗教学家布鲁斯·林肯(Bruce Lincoln)的《神话理论:叙述、意识形态与学术》,对犹太大屠杀进行了神话溯源。也即,神话学如何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纠缠在一起,被改写、加工和利用。同时,任何学术都可能被某种非学术的力量过分利用,这也是布鲁斯·林肯及其著作对所有人文研究者的一种警示。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马俊豪、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周莹以及崔若男老师分别以《灾难与治疗——〈克拉拉与太阳〉的“神话思维”分析》《孙思邈论传染病防治及民间接受——以〈千金方〉为例》进行汇报。马俊豪采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认为具有“主体意识”的机器人克拉拉兼具“神话思维”和“科学思维”,该形象有助于人类思考如何重拾“神话思维”。周莹和崔若男老师以疫情防控常态化为背景,以孙思邈的《千金方》为例,探讨了中医对传染病的防治之法及其与民俗之间的关系,提出部分中国民间习俗对今日新冠疫情的控制和预防具有启示意义。
此次沙龙所探讨的话题是对时事的及时回应,也从学术的角度考察了人类的瘟疫史和灾难史,体现了文学人类学在今日所独具的学科价值。
(供稿单位: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文:崔若男;图:范夏苇;审核: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