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29日,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科研处·科研机构管理中心联合主办,中华美学学会生态美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学术研讨会于线上召开,旨在共建海峡两岸生态话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0月28日上午,开幕式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董佳副教授主持。副校长吴耀武教授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向与会专家学者和师生介绍了学校历史发展与沿革、学科专业特色与优势和近年来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他表示,中外生态文学源于对地球生态问题和人类命运走向之重大关切。生态文学在关注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共同困难与挑战、探究人性危机与因果反思、谋求人类合作及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作用重大。他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本此会议的议题“跨文化视域中的生态批评”“生态批评与‘去殖民化’”“生态批评的中国化研究”等,必将为构建生态文学的研究方法和话语体系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来自台湾大学的林耀福教授、中山大学的程相占教授在开幕式致辞。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院长韩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对传承海峡两岸学者的生态研究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必将推动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各学科,尤其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发展。中文学院各学科的发展需要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互动,也需要学界同仁的关心和帮助。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院党委书记王刚、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处王晓明副处长出席开幕式。来自海峡两岸多所高校的174名参会代表参加会议。
大会主旨发言人林耀福提出美国作家梭罗、生态学家米克的思想均与中国生态美学间存在潜在共性与影响路径。程相占指出,“生生美学”理论能够助推中华美学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确立自主性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淡江大学蔡振兴教授对莫拉利斯小说《布娃娃瘟疫》的三重时空叙事、生命政治作出论述。台湾师范大学梁一萍教授认为《双树成林》中的台湾杉具有对自然环境的转喻性和联结家人记忆的隐喻性。西南交通大学胡志红教授认为《寂静的春天》与《狼图腾》此类“环境启示录”是文学干预环境危机的预警工程。台湾政治大学的许立欣教授认为陈克华诗歌中的植物具有物质性、可塑性,佐证了“人类世”危机下关注多物种的必要性。中国人民大学梁坤教授指出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将自然界纳入传统史诗定义,书写自然之诗对起源和秩序的想象。中兴大学阮秀莉教授以刘克襄的自然书写为研究主轴,发掘红树林在台湾的文化内涵。大连外国语大学华媛媛教授将陈楸帆《荒潮》中的生态殖民看作“慢暴力”,指认有毒废弃物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暴力本质。西安外国语大学薛小惠教授指出田园小说中的乌托邦实际上是帝国主义扩张的写照。台北商业大学杨承豪助理教授表示库切小说《耶稣的童年》是对世界的一种生态解构。国立宜兰大学高珮文副教授认为朱天文《辉煌的夜晚》表现女性和植物的政治。西安外国语大学孙霄教授关注《纽约2140》中的生态正义书写。
大会闭幕式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王敏教授主持。蔡振兴、程相占、林耀福、王刚分别在闭幕式上做了大会总结发言。王刚指出生态批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始终观照人类和自然的紧密联系,站在整体性、超科学的角度上对现实困境与时代问题作出独特的回应与解答。海峡两岸学者携手研讨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以及生态理论的发展,担当着促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建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本次会议的举办为促进生态批评及其文学应用的长效发展和推动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作出了独有的贡献。
(供稿单位: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文:杨雨晨、孙霄;审核:韩伟、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