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外要闻

首页   > 西外要闻   > 正文

我校国家民委基地为“道中华”组稿4篇

 发布时间:2024-08-27      浏览次数:        

截至2024年8月27号,我校国家民委基地组织团队为“道中华”组稿4篇。文章一经发表,各平台阅读量近4万,转评赞总数已破千。

BD90

2024年7月23日,我校亚非学院区域国别专业研究生马成功于“道中华”发表文章《1400年前留学中国的那些事儿》,成为“道中华”第一篇采用的稿件。遣隋使、遣唐使、宾贡进士被视为最早的留学生,他们在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与制度,加深了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的交流。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使团来华学习汉传佛教与儒家经典,这一传统延续至唐代,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留学生制度。唐朝政府不仅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学习条件,还通过设立“宾贡科”吸引边疆与海外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使其有机会在唐朝为官,进一步巩固了边疆民族对中原王朝的认同。阿倍仲麻吕等著名留学生的故事展现了中日友好交流的历史背景。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唐朝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中心,其包容开放的教育制度影响了东亚选官制度的发展,并延续至明朝。该文在深入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基础上,强调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向周边族群的开放,促进了周边政权的文化认同。

日本遣隋使团首领小野妹子画像(左为隋记录画像,右为日本记录画像)图片来源:道中华

8月6日,文章《一首情歌,让世界爱上这座城》在“道中华”发表,这篇文章由丝绸之路与欧亚文明研究中心博士生潘虹撰写,文章聚焦于茶马古道的重镇——康定,从汉藏三交的先锋——陕西商人的视角,探析其在贸易过程中与藏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与交融。陕西商人通过学习《藏语会话》,熟读口诀,便可直接与藏族人民接触、交谈,在贸易交往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对藏族人民生活习惯的尊重与效仿。进入康区的陕西商人,文化面貌逐渐与当地人趋同,难分彼此。其后裔在汉藏结合的家庭生活中,逐渐糅合汉藏生活习惯,接纳藏式饮食、住居习惯,穿着藏装,以藏语为生活常用语,取藏名,敬信藏传佛教,甚至有的第一代陕商就已经大量接受当地的生活习俗。陕西商人经商同时兼营农事,也把一些内地的农作物及种植技术引入到康区,现代汉藏结合的秦腔川戏、泉水面、锅魁与酥油茶、牦牛火锅的康定饮食文化都是汉藏两族文化互鉴互融的历史见证。在唐、宋、元的基础上,明朝建立起官茶、商茶、贡茶三位一体的茶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整套的专卖制度,确立了陕甘和川边两个茶马贸易核心区,打箭炉也在茶马贸易的推动下,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繁荣兴盛的商贸之都。

康定城市鸟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8月22日,我校俄语学院副院长余源教授、硕士研究生杜钰墨发表题为《走进这个高等级“服务区”,沉浸式感受大汉雄风》一文。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通过霍去病的河西之战,成功击退匈奴势力,并设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和敦煌),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通道。这一举措奠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基础,促成丝绸之路的繁荣。汉武帝随即在长安与敦煌之间设立了驿站网络,其中悬泉置是重要的节点,承担着传递朝廷公文、军情急报及接待西域使者等职能。悬泉置出土的汉简不仅记载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商贸往来,还弥补了中亚史的“黑暗时代”史料空白。汉简还记录了乌孙国与汉朝的其他交往,如联合出兵对抗匈奴,解忧公主晚年思归、途经悬泉置,以及乌孙公主和亲等事件,这些生动的记载展现了汉朝与西域关系的深度和广度。悬泉置遗址及其出土汉简见证了汉朝的强大国力和丝绸之路的繁荣,展现了中原与西域频繁互动的历史事实,证明了新疆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甘肃悬泉置遗址(图片来源:中新网)

8月24日,我校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培育)基地首席专家黄达远教授、硕士研究生王茜发表《“舌尖上的大运河”:一代帝王,一条长河,一道名菜》一文,文章从以淮扬菜的诞生为线索,追溯了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历史过程。漕运的需要催生了大运河的开凿,而大运河修建完毕后,在沟通南北、促进不同地域经济文化的交融的同时,使得南北饮食文化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碰撞,也促进了扬州本地饮食与中原饮食的相互交融,也推动了宫廷饮食与民间饮食的融合发展。明清两代多采用在黄河北岸筑堤、南岸分流以保漕为主的政策,把大量河水引泻到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使得洪泽湖、高邮湖等的湖面不断扩大,解决运河穿过黄河的难题后,淮扬饮食能够把大运河“舶来”的食材转化吸收、兼容并蓄,形成自己的风格。当地人巧妙地利用新形成的水利地貌,因地制宜开展种植和水产养殖,为淮扬饮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湖鲜河鲜食材。有了千年不息流淌的大运河的存在,区域间的长途贩运得以快速发展,商人们组成了地域性的商帮,活跃在运河沿线的杭州、南京等城市,使这些城市成为南方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千年水运,万物通济。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生动见证。

位于河南洛阳市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图片来源: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道中华”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创新打造的民族传播品牌,旨在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道中华”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开设文化符号、民族交融、文学艺术、考古实证、文明互鉴等五大板块,发布名家访谈、思想理论解读、民族交融史话、文明互鉴故事等内容,深入阐释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蕴藏的密码,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以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彰显的文明根性,发出本领域的权威媒体声音。

2023年12月,我校获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培育)基地”,是学校首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基地专家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兼顾人才培养和内外宣工作,保持高水准科研成果产出。此次为“道中华”供稿4篇,均获得采用,体现了基地和学校的责任担当,也极大提升了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传播力。

(供稿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培育)基地;文:潘虹;审核:黄达远)

媒体西外

更多

西外校报

更多

西外广播

更多

学校地址: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电话:86-29-85319274 传真:86-29-85319000

陕ICP备05001583号-1, 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

站长统计-当前在线: 0 位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