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西外

首页   > 媒体西外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专栏报道我校“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译介与国际传播高层论坛”

 发布时间:2022-12-19      浏览次数:        

中国社会科学报专栏报道我校12月11日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译介与国际传播高层论坛”

如何通过中国历史文化译介的方式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相融合,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明对话,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成为我国学者孜孜追求的话题。在西安外国语大学12月11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译介与国际传播高层论坛”上,与会学者就如何通过译介打造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平台和文明对话的新载体展开深入研讨。

围绕话语构建下功夫

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和互动中,中国历史文化独具魅力。陕西省社科联主席甘晖表示,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跨越,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社科工作者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研究,创新传播路径,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促进社科领域交流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历史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对外传播话题,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对外翻译和国际传播的巨大宝库,历史文化的译介将永远伴随着中国成长。”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提出,中国历史文化翻译既需要系统化讲述,又需要将故事具体化;翻译的受众包罗万象,因此要兼顾不同身份受众;中华典籍的翻译和传播是长期任务,同时应当注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头兼顾;必须考虑到受众人群与其理解能力,根据文化背景与具体语境进行翻译。

在讨论探索中国历史文化的译介问题时,我们不要忘记译介背后的价值观,中国历史文化译介一定要围绕中国话语的构建传播下功夫,凸显中国的价值观,展现中国的思想与文化特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克非认为,翻译的基本功用是沟通,基本动力是内需,基本形式是拿来,基本取向是价值。浙江大学教授许钧提出,中国历史文化译介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译介与传播的关系;中华典籍与当代思想、当代文化译介的关系;把握“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辩证统一关系;现实焦点问题研究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关系。

在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刘云虹看来,翻译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转换就必然要涉及方法,而翻译方法不仅关系文本生成的狭义过程,还贯穿于整个翻译的动态发展过程。在中国文学外译的相关讨论当中,其中涉及的焦点问题就是翻译方法问题。立足翻译生成的整个过程,我们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客观评价翻译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此,刘云虹关注到三方面问题:一是翻译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是否有助于原作实现其生命的构建;二是翻译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否有助于译本生命的传承与丰富;三是翻译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否有助于拓展翻译的成长空间。

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效能迫在眉睫。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提出, 翻译工作应把握时代需求,做到内外结合,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他认为,区域特色文化译介与国际传播应做到立足区域、精于专业、胸怀天下;翻译过程中应注重知己与知彼,具有扎实的区域国别知识受众导向;同时做到精准供给,在传播过程中体现中国人的故事与精神,把握内宣与外宣的关系,把握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

建设高层次翻译人才队伍

中外翻译家对各国经典的译介活动能有效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在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看来,翻译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也是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基础支撑。完成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与翻译世界并重的转化,实现从翻译大国到翻译强国的跃升,以翻译强国助推文化强国建设,亟须培养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翻译人才。我们只有促进跨界融合协作,携手加快建设高层次翻译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国家翻译能力和叙事能力,贯通国际传播全链条,才能共同推动翻译和传播事业提质增效,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洪新对此深表赞同,他还分享了三点心得体会:一是要立足于新发展格局,服务大国外交战略,持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助推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二是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塑造讲政治、懂业务、有情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三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强化人文交流,促进经典传译和讲好中国故事相结合,实现以文载道、以文化人。

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之一,高等学校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启龙表示,语言是促进文明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也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外语类高校在助力中国历史文化译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更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翻译活动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加强翻译学科建设。逐步建设起一支双语造诣深、中西学识功底厚的专业翻译队伍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队伍,有计划、有系统地将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广东省翻译协会会长、澳门城市大学教授仲伟合以典籍翻译为例,说明典籍翻译是一项极为复 杂的再创造过程,在实践中必须既有统- -性又有灵活性,针对特定的读者群和具体文本的特点进行操作。他认为,文化传播在于寻求有效传播对象,注意发挥中介意见领袖的作用。

文稿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第A02版:A02 (csstoday.net)

媒体西外

更多

西外校报

更多

西外广播

更多

学校地址:西安郭杜教育科技产业开发区文苑南路 邮编:710128 电话:86-29-85319274 传真:86-29-85319000

陕ICP备05001583号-1, 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

站长统计-当前在线: 0 位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