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扬 通讯员 李志
“援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耀。在塔里木大学两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11月10日,从塔里木大学回到西安外国语大学不久的张飚老师,依然对援疆工作充满留恋,“我愿做一棵扎根边疆的胡杨,竭尽所能地为边疆人民服务。”
2021年11月,张飚作为西安外国语大学外派干部来到塔里木大学,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疆工作,主要任务是落实两校在塔里木大学建设西安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塔里木大学分院)的构想。目前,西安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塔里木大学分院)已经正式成立,设置了乌尔都语专业,未来还将拓展到印地语、波斯语等非通用语种专业,同时计划共建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进一步深化科研合作。
与塔里木大学的合作是西安外国语大学多年来持续深化与边疆院校合作交流、推动西部外语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安外国语大学先后与石河子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专业共建和“1+3”“2+2”人才联合培养;与新疆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西部高等院校外语教育教学联盟。
像张飚一样,多年来,西安外国语大学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已有不少人在祖国边疆的热土上挥洒汗水、建功立业。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生田雨赴新疆工作后,时常挂在嘴边的话。2017年,田雨毅然放弃在福州的工作,选择到新疆和田地区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几年来,他扎根边疆,帮助牧民学习通用语言文字,获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先进个人,还被选为“洛浦县艾德莱斯形象大使”。
作为西部地区开设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通用语种专业最多的高校,西安外国语大学累计培养了1000余名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为共建“一带一路”、助力边疆地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语言人才支撑。
2019年8月,西安外国语大学印地语专业毕业生霍飞鸾来到西藏阿里地区的基层单位,开始了在雪域高原的工作。刚到阿里的时候,霍飞鸾有些困惑和不适,但她没有放弃,经过不懈努力,跨过高原反应、角色转变、知识学习三道难关,融入了新的工作环境。
霍飞鸾经常和同事一起到海拔4700米以上的藏族村民家中走访调研,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我已经离不开雪山高原,离不开阿里的狮泉河、格桑花和藏羚羊,更离不开热情的藏族同胞。”已经在阿里工作了4年的霍飞鸾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说。
为深入贯彻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西安外国语大学参与发起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积极响应教育部高教司慕课西部行计划,与喀什大学、新疆科技学院等院校联合举办“慕课西行”同步课堂活动,受到边疆院校师生的一致好评。2020年,西安外国语大学申报的“优势引领,区域联动,服务西部高等外语教育廿载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近年来,西安外国语大学持之以恒做好招收、培养边疆地区民族学生工作,目前在校的1000多名民族学生大都来自边疆地区。自2012年起,学校积极承办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2018年以来,学校培养了5届286名民族预科生。
同时,西安外国语大学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聚焦国家战略,服务边疆地区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王启龙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潜心藏学与喜马拉雅研究。他的著作《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目录解题全编》,入选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为海外敦煌藏文文献研究和中国藏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黄达远教授长期从事西北民族走廊研究和疆域理论研究,对深化多重视角下的边疆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梁真惠教授的学术专著《〈玛纳斯〉翻译传播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推动了英雄史诗《玛纳斯》的保护传承。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链接:https://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311/24/content_848057.html